蘭亭集序中心思想
東晉時期的書法傢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以文人的聚會為中心,由樂而哀的情感變化可看出魏晉時代人們對生死存亡的哀傷與感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中心思想,以供大傢閱讀。
蘭亭集序中心思想一
《蘭亭序》是一個神話。它一問世就光彩照人,一亮相即傾國傾城,一消失則更不可思議瞭,它竟歷經千百年滄桑流傳到瞭今天。
《蘭亭序》誕生於一次浪漫的聚會。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在會稽山下舉行瞭一次盛大的風雅聚會,大傢飲酒賦詩,匯集後請王羲之作序。王乘著酒興,展蠶繭紙,提鼠須筆,猶如神助,一氣呵成,寫畢即酒醉鼾睡。醒後再看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但比之原作,終莫能及。”
《蘭亭序》流傳於一個離奇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酷愛《蘭亭序》,訪得王氏後人藏有真跡,便不顧帝王之尊,派人將其蒙騙到手,然後令當朝的大書法傢們臨摹成副本,分贈諸皇子和近臣以為永寶。《蘭亭序》真跡在陪伴瞭唐太宗終生後,又被他帶進瞭另一個世界。
《蘭亭序》的書法精美奇妙。現存的臨摹本以馮承素的“雙鉤填廓”摹本為最好。古人稱王羲之作《蘭亭序》,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飄若浮雲,嬌如遊龍,波譎雲詭,變化無窮”,一改漢魏以來質樸穩拙的書風,開妍美流便的先河,其雄秀之氣,似出天然。作者的風度、氣質、襟懷、情操,亦糅進瞭作品之中,標志著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瞭最高的境界。
《蘭亭序》的語言清新優美。作者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如畫的景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暢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這些如詩如歌的語言,幾成千古絕唱,吟來如沐春風之清新,似飲甘泉之甜美。
《蘭亭序》的意境高遠深奧。作者在以輕松的語言描繪過景色之後,語氣漸轉深沉:“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行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然自足,”此後話鋒再轉:“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此句是該文後半段的點睛之筆,再往後的文字則是此句的展開。自古以來,人們對這段文字的爭議頗多,有人認為它反映出王羲之受佛教影響,有厭世思想,也有人認為此段與前文風格不一,懷疑不是王羲之寫的。筆者則認為,《蘭亭序》通篇的中心思想是以一貫之的。前文狀物,後文抒懷,互為鋪墊,互為補充,其所要表達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正是由於他看到瞭“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所以才“列敘時人,録其所述”,啟迪人們珍惜短暫的生命,熱愛美好的生活,保持“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的精神狀態。這也是《蘭亭序》意境的高遠深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