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思想感情
長期以來,人們對王羲之《蘭亭集序》一文的思想感情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蘭亭集序的思想感情,以供大傢閱讀。
蘭亭集序的思想感情一
《蘭亭集序》全文三段,第一段的文眼是“信可樂也”中的“樂”,第二段是“豈不痛哉”中的“痛”。樂的是“美景、佳友、美酒”,是“極視聽之娛”。痛的是在樂中“不知老之將至”、壽命“終期於盡”。第三段抒發“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後人亦“有感於斯文”。
《赤壁賦》全文五段,第一段也是寫與客遊赤壁被赤壁風光所陶醉,舉酒屬客時的“樂”,此“樂”與《蘭亭集序》裡的樂是一樣的。第二、三段由樂轉悲,借客之口,抒發快樂易逝、“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與人的一切終將湮滅的感慨。這一點與《蘭亭集序》裡的“痛”,論是興感之由還是抒發的感情基本是一致的,隻不過此文用瞭“悲”字。第三段否定瞭前面悲的根由,提出從變與不變兩個角度看待生活,並得出寄情“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結論。
比較兩文,前兩種感情基本是一致的,都由美景樂事開始,之後都抒發瞭“人生苦短”或“對人的終極恐懼”的悲痛之情。不同點是《蘭亭集序》以樂開始,以悲結束,而《赤壁賦》則是以“樂”開始,以“樂”結束。在對待生活態度上,蘇軾明顯比王羲之豁達得多。
究其原因,除去蘇軾在立意上不可能蹈王羲之的舊轍之外,主要的還是兩人的人生經歷有關。王羲之傢是望族,幾代做官,自己不僅做官,還是當時文壇大碗,他既是官後代也是富後代,生活過的順風順水,在他看來,人生之悲莫過於對死亡的終極恐懼。而蘇軾則不然,雖也出生望族,但仕途一直不順,先是反對王安石改革被貶黃州,之後又因為得罪保守派又被貶,在反復被貶的過程中,他慢慢看透仕途與人生,變得豁達達觀,又加之本身信奉佛老,日與佛印相交,更加深瞭其思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