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渡荊門送別
文章分類:唐代詩人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渡荊門送別》是詩人李白於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傢鄉而作。下面請閱讀學習啦小編帶來的李白《渡荊門送別》的內容。
李白 《渡荊門送別》原文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李白 《渡荊門送別》譯文
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變藍天,生成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不遠萬裡送我行舟。
李白 《渡荊門送別》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傢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724年)辭親遠遊。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傢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李白 《渡荊門送別》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李白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駛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帶楚國故地遊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指的就是這一壯遊。這時候的青年詩人,興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雲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