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 登鸛雀樓
![](/article_img/27-1604191q929.png)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下面請閱讀學習啦小編帶來的王之渙《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 《登鸛雀樓》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瞭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隻有三十五歲。
王之渙 《登鸛雀樓》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瞭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瞭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