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此詩抒寫瞭對朋友的思念,也寄予瞭詩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的內容。
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原文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譯文
竹叢裡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瞭。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創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就病故瞭。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崔袞和李商隱也是情深義重。
這首詩當作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當時李商隱離開崔傢,旅宿在駱姓人傢的園亭裡,寂寥中懷念起崔雍、崔袞兩位從表兄弟,寫下瞭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李商隱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詩中的男主人公穿著白佈夾衫,和衣悵臥。他的心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究竟何以如此呢?詩在點明悵臥之後,用一句話作瞭概括的交待 :“白門寥落意多違 。”據南朝民歌《楊叛兒》:“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 。”白門當指男女歡會之所。過去的歡會處,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見對方的蹤影。與所愛者分離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結地悵臥的原因。悵臥中,他的思緒浮動,回味著最後一次訪見對方的情景:“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仍然是對方住過的那座熟悉的紅樓,但是他沒有勇氣走進去,甚至沒有勇氣再靠近它一點,隻是隔著雨凝視著。往日在他的感覺裡,是那樣親切溫存的紅樓,如今是那樣地淒寒。在這紅樓前,他究竟站瞭多久,也許連自己都不清楚。他發現周圍的街巷燈火已經亮瞭,雨從亮著燈光的窗口前飄過,恍如一道道珠簾。在這珠簾的閃爍中,他才迷蒙地沿著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獨自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