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隴頭吟

《隴頭吟》是唐代詩人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王維《隴頭吟》,以供大傢閱讀。
王維《隴頭吟》原文:
長安少年遊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餘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王維《隴頭吟》譯文:
長城少年是仗義輕生的俠客,夜裡登上戍樓看太白的兵氣。
隴山上的明月高高照臨邊關,隴關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關西地區來的老將不勝悲愁,駐馬傾聽笛聲不禁老淚橫流。
身經大大小小百餘次的戰鬥,部下偏將都被封為萬戶之侯。
蘇武歸漢後隻被拜為典屬國,節上旄頭徒然落盡北海西頭。
王維《隴頭吟》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到邊疆查訪軍情。長期生活在繁華都市的王維見到瞭奇異的邊疆風光,感受到瞭艱苦的軍中生活,詩情勃發,留下許多優秀的邊塞詩。此詩即是其中一首。
王維《隴頭吟》鑒賞:
此詩一、二兩句,先寫一位充滿遊俠豪氣的長安少年夜登戍樓觀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現瞭他渴望建立邊功、躍躍欲試的壯志豪情。起句很有氣勢。然而,底上突然筆鋒一轉,順著長安少年的思緒,三、四句緊接著出現瞭月照隴山的遠景:淒清的月夜,荒涼的邊塞,在這裡服役的“隴上行人”正在用嗚咽的笛聲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說,長安少年頭腦裡裝的是幻想;那麼,隴上行人親自經受的便是現實:兩者的差別非常懸殊。寫到這裡,作者的筆鋒又一轉:由吹笛的隴上行人,引出瞭聽笛的關西老將。承轉也頗頓挫有力。這位關西老將“身經大小百餘戰”,曾建立過累累軍功,這正是長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老將立功之後並沒有好的結果。部下的偏裨副將,有的已成瞭萬戶侯,而他卻沉淪邊塞。關西老將聞笛駐馬而不禁淚流,這當中包含瞭無限的辛酸苦辣。這四句,是全詩的重點,寫得悲愴鬱憤。詩中雖未明言關西老將會有如此悲劇的遭遇的原因,但最後引用瞭蘇武的典故,是頗含深意的。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邊上持節牧羊十九年,以致符節上的旄繐都落盡瞭,如此盡忠於朝廷,報效於國傢,回來以後,也不過隻做瞭個典屬國那樣的小官。表面看來,這似乎是安慰關西老將的話,但實際上,引蘇武與關西老將類比,恰恰說明瞭關西老將的遭遇不是偶然的、個別的。功大賞小,功小賞大,朝廷不公,古來如此。這就深化瞭詩的主題,賦予瞭它更廣泛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