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放言五首·其三

《放言五首》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組詩作品,是一組富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詩。現在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譯文:
我送給你一種解決疑問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蓍草莖來占卜吉兇。
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還要等七年以後。
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
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瞭,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創作背景: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瞭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瞭五首《放言》詩來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過瞭五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任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瞭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此詩為第三首。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鑒賞: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瞭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隻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瞭。詩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然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這是用詩的形式對他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