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李白墓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言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白居易《李白墓》,以供大傢閱讀。
白居易《李白墓》原文: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白居易《李白墓》譯文: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雲。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隻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白居易《李白墓》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於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的遺願把李白墓遷至青山。白居易所見,當是范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白居易《李白墓》鑒賞:
李白詩名垂於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淪落,死後蕭條,墓地簡陋。斯人而有斯遇,詩人憑吊之際,自是感慨萬千。詩中寫李白墓地的荒涼,對李白詩文成就表示瞭由衷的推崇和欽慕,而對其一生潦倒,更寄予瞭無限的同情。
詩的開頭兩句寫李白墓地的簡陋和荒涼,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境的描寫烘托出瞭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裡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瞭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後墓地的淒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出瞭詩人的悲憤之情。盡管死後淒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為人們所喜愛。最後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瞭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面再次贊頌瞭李白的偉大。結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