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詩鑒賞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杜甫的春望詩的內容,歡迎閱讀!
《春望》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譯文和註釋:
長安淪陷,國傢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瞭,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瞭半年多,傢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瞭。
註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傢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裡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後束發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春望》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篇一開頭描寫瞭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瞭,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瞭。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瞭一片荒涼淒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傢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瞭春天的光彩,留下的隻是頹垣殘壁,隻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裡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裡,詩人睹物傷感,表現瞭強烈的黍離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