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文章分類:唐代詩人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接下來請欣賞學習啦小編給大傢網絡收集整理的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詩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原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露濃 一作: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詩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譯文:
隱隱的犬吠聲夾雜在淙淙的流水聲中,
桃花帶著幾點露珠。
樹林深處,常見到麋鹿出沒。
正午時來到溪邊卻聽不見山寺的鐘聲。
綠色的野竹劃破瞭青色的雲氣,
白色的瀑佈高掛在碧綠的山峰。
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
我不由自主地靠著幾株古松犯愁。
李白詩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創作背景:
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描繪瞭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著意於寫景,真實自然,並生動形象地再現瞭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
李白詩詞《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鑒賞一: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瞭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瞭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