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雜文精選
文章分類:文學體例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雜文是一種特殊的政論,文藝性的政論。關於諷刺的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諷刺雜文精選,希望大傢喜歡。
諷刺雜文精選篇1:巴黎的“文化地圖”
19世紀,巴黎是“世界文化之都”,這種殊榮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上半葉。“巴黎”已經成為一種象征、一種符號,文化、文學、思想、藝術、時尚、奢華、高雅、骯臟、流浪、墮落、頹廢、前衛、造反、革命……種種不同元素都在此“熔於一爐”。然而,從20世紀初起,巴黎的“世界文化之都”的地位又開始一點點喪失,現在雖仍燦爛,但已無昔日幾乎是“獨此一傢”的輝煌。法國歷史學傢克裡斯多夫·普羅夏松在《巴黎1900——歷史文化散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中,勾勒出瞭這種由高而低的“文化地圖”。
寬容與場域的形成
很久以來,巴黎以其特殊的方法,巧妙地在這片狹小的空間中長時間匯集瞭大量精英,因此成為歐洲甚至在某種程度也是世界的“文化之都”,形成一個得天獨厚的“文化場”,吸引法國的“外省青年”和世界各地“有志之土”為實現自己的抱負、理想來此奮鬥。有的成功,有的失敗,無論個人的成功和失敗,但卻形成瞭巴黎“見怪不怪”,兼容並包的傳統。同樣重要的是,巴黎的管理者似乎深諳“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對這種“巴漂”(恕我仿下“北漂”)越來越寬容,並不動輒清理;而且,管理者從政策、資金方面扶持自己贊同的文化,但對自己並不喜愛的某些文化現象也並不壓制。這種文化機制和傳統,造就瞭“文化之都”。正如克裡斯多夫·普羅夏松所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巴黎是一個理想的觀測場所。隻須幾個平方公裡的空間,這個首都便可集中各種奇異現象,因為它有能力把這些東西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