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文閱讀

批評意識,是雜文與生俱來的文體特質。關於經典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經典雜文閱讀篇,希望大傢喜歡。
經典雜文閱讀篇1:貧窮的我們拿什麼去公益
若人同志敢保證,這句話的無比準確性,貧窮的我們拿什麼去公益?
公益,是美德,是人道,是善舉,人人都該適可而止地去公益,捐錢捐物都好,或者身體力行,去看望那些處在窮困中的同胞。我尤其崇尚這樣的“行走的力量”,不僅尋找自己心靈的國王,更給黑暗中蜷縮的身體劃亮一支火柴,照亮怯懦的心房,燃一堆篝火以拾取溫暖,帶去三兩陳舊的棉襖以穿越隆冬的酷寒,遞給他們一瓶水以滋潤皸裂的皮膚。
貧窮的我們尚且能做的就隻這些瞭,貧窮的我們尚且無力去做這些。
我年輕的生命看過的苦難實在是太多瞭,我光燦的青春看過的辛酸實在是太多瞭。
那些連綿起伏的大山著實巍峨,既困住瞭鳥兒輕盈的翅膀,更困住瞭視線上不茍宿命的閃光的翅膀,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就那樣被困在山旮旯裡,兀兀窮年,到頭來死得淒涼死得無聲無息。
在我這短短的二十三年光中,我有幸悲哀地看過一個少年,十七八歲,渾身臟兮兮不成樣子,一頭青發像是剛從泥水中撈出來一般,背上沉甸甸地躺著一背簍黑漆漆的煤炭,眼睛安詳地註視著遠方,側面看過去,我發覺他在笑。那樣背一次一塊錢,我不能猜出他如此這般生活瞭多久,那一塊一塊錢壘砌起來的生活數年如一日。
可悲,我無力去公益他,哪怕一句簡單的問候都倍感艱難,倍感無力。這就是我人生所見的大實話,絕無丁點兒浪漫文學的修飾手法,這本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的存在,再多的修飾都將黯然失色。這些年,我就這麼寫,一直寫,冒著槍林彈雨,頂著唇槍舌劍,拼命地寫,我要告訴大半的中國人那才是地道的真實、真實的中國式的黃臉黑發黑眼睛的同胞。
我雖憤青,但我自知。我雖憤青,但我真實。
年過花甲,理應坐享天倫瞭吧?中國的傳統就是這麼傳統的,從來如此?我看過的一些花甲老人卻遠遠不是這般生活的,我得換一個詞形容他們,他們卻不是那般生存的。驕陽似火,幹癟的小身體在大街上滾過來滾過去,她們吃飽瞭撐的嗎?她們不是有養老金嗎,有撫恤金嗎?真相從來不是這麼寫的。在廣州,以及別的發達城市,盛夏裡,喝水都能使年輕小夥子變成窮光蛋,養老金、撫恤金那幾塊小錢不足以換取三瓶礦泉水,除非他們的骨頭又硬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