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諷刺作品

雜文是一種議論文,愛諷刺是它的一種特色。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雜文諷刺作品篇,希望大傢喜歡。
雜文諷刺作品篇1:“道貌岸然”這一典故給我們啟示
宋明理學是我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芭。它是在魏晉南北朝儒學出現危機,隋唐出現“三教鼎立”這一社會背景下,為瞭振興儒學,宋明兩代儒學傢們經過不斷探索與感悟,最終“三教合一”、“三教歸儒”,創立瞭一種新的儒學體系,即“理學”。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是北宋的二程兄弟(程顥,程頤)等人創立,至南宋朱熹開始集大成;至明朝時期,王陽明創立“心學”後,最終把理學發展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從而把儒傢思想推向高峰。理學的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欲”。其要求人們註重修身養性、慎獨自省,強調人們必須崇尚氣節,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中國歷史上,理學對幫助人們啟迪心智,促進人們修身養性的提高,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可以這麼說,是理學把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一理念光大到瞭史無前例的高度,成為激勵歷代仁人志士為改造社會,振興民族而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的強大精神支柱,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道德倫理、價值觀、人生觀影響深遠。
作為理學開創者、一代理學宗師的宋代二程兄弟(程顥,程頤),後人對與他倆有關的成語,除瞭“程門立雪”至為熟悉外,如“道貌岸然”等其它的成語卻較鮮有人知。“道貌岸然”這一成語的來由是這樣的:眾知,中國的士大夫們自古以來就是熱衷追求理想、崇尚氣節,而程顥,程頤兄弟倆的道德修養、道德境界很顯然到瞭一種泰山登頂之高度,他倆頭頂的光環,可謂光芒四射,在當時擁有眾多的“粉絲”應該是毋容置疑。其中,不但虔心求學的士人學子以能夠投奔到程氏門下求學深感為榮,而且許多喜好風雅的達官貴人以能夠攀上程氏兄弟作為炫耀的本錢。於是,請程氏兄弟客、送程氏兄弟禮之人,可謂絡繹不絕。尤其是,當時的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在恭迎到“二程”的大駕後,為瞭感謝他們的垂顧,在宴中除用好酒好肉待之,還必請名伶、歌伎陪酒助興。有一次,一達官請“小程”(程頤)赴宴。在開席之時,主人請來兩名歌伎登堂陪酒。“小程”看到到這一架勢,便高聲怒斥:“我乃堂堂理學傢,你們竟敢對我來這一套,不是在羞辱我嗎?”立即拂袖而去。此時,主人除立馬賠理說“不是”,忙叫“先生息怒“之外,還低聲解釋說:“凡是請你哥吃飯的時候,我們都這樣安排。你哥不但無異議,而且每次都來者不拒啊!”“小程”丟下一句“狗屁,想我哥什麼樣的人,這絕無可能!”,便抱著一肚子怒氣,乘轎回傢,專等其兄回來問個究竟。當“大程”赴宴歸來時,“小程”便當面責問其兄“是否確有其事?”“大程”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應該是事實!”“小程”立即把其兄罵得狗血淋頭:“你這堂堂理學傢,平時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竟如此骯臟下流,簡直就是一位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大程”聽後便哈哈大笑起來說:“老弟稍安勿燥!你聽我解釋,你是‘桌中無伎,心中有伎’啊!而兄是‘桌中有伎,心中無伎’呀!看來老弟的修養仍然沒有達到兄長這樣的境界!”這就是“道貌岸然”這一成語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