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讀書有關的散文
在生命的長河裡,時光荏苒,歲月變遷瞭滄海桑田。伴隨著初夏的灼熱,端午節像個俏皮的小孩悄悄的跑來,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傢帶來與端午節有關的散文,供大傢參考!
與端午節有關的散文篇一: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古民謠唱到:“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關於節日的由來有很多,有紀念伍子胥的迎濤神,有紀念孝女曹娥,有紀念詩人屈原等等。但關於惡日的傳說最早,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後來,紀念屈原漸漸成為人們接受的主流。唐,文秀詩曰:“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因為屈原,這個節日便被賦予瞭厚重的政治和文化氣息。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無疑更具人文底蘊。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眼中,這其實就是一個驅邪納福的節日,體現瞭普通人的一種普遍的美好願望。從民俗方面來講,這樣的原始意願,也許更具本意吧。
二
在我的眼中端午節是一個美妙的節日,他充滿瞭先人的智慧和良好願望,有一種溫馨浪漫的氣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著濃濃的甜香,都會有一種情懷滋生。
記得小時候,村前有一條河,每到初夏河坡上都會長滿青青的蘆葦。風一來葦葉便會發出沙沙的聲響,搖擺的樣子很是瀟灑。那時我們時常會到葦叢中去玩耍,摘下一片葦葉,卷成一個哨子,就會吹出嘹亮的聲音。艾葉也是常見的植物,溝坡渠邊常常都是。艾葉有一種清氣,有醒腦的功效。
那時的端午節每每會到河邊采來葦葉,傍晚我們圍坐在母親身旁,看著修長柔軟的青葉,是如何在母親手中變成一隻隻棱角分明,卻又圓潤的粽子。那時隻是想著如何能多吃兩隻,而忽略瞭母親看我們時的眼光。漸漸長大,漸漸明白,那一根根纏在粽子上的絲線,就像母親的心思一樣柔軟。
如今,母親老瞭,頭發白瞭,眼也昏瞭。可她還是會煮好瞭粽子,叫我拿回傢來。我知道在母親眼裡我從不曾長大,即使我已有瞭孩子。看著粽子上纏繞的絲線,我覺得它也纏住瞭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