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雜文3篇
雜文是短小的文藝性社會評論。它既是說理的,又具有文學的因素。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瞭經典雜文,供你參考!
經典雜文篇一:放貸與還貸
貸款指的是手上急需錢的向別人借錢解急。
別人借錢給你解急,一般的會要利息,利息要得低的就叫低利貸,利息要得的高就叫高利貸。
自人類社會開始以來,一直就存在有人急需錢,於是,銀行就產生瞭。什麼叫銀行?銀行就是以很低的利息收錢,然後以相對高一點的利息放出,是賺取利息差價的單位。由於銀行是合法的單位,因此銀行的一切都受國傢保護。 但銀行有個特點就是:普通的百姓如果實在是沒錢買鋤頭沒錢買鍋碗之類的瞭,銀行就會借少量的一點錢給你買鋤頭買鍋碗之類,這就是銀行的陽光之處。但你若要借大額的錢,銀行就要看你有什麼相對的資產作抵押,如沒保障,銀行就不會借錢給你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急需錢的人就不得不被迫向社會上的“某些人”借錢瞭。這些“某些人”有勢力背景,因為你一旦到期不還錢,這些“某些人”就會組織一批人來討債,而組織人是需要存本的,所以這些“某些人”的錢放出去的利息就必然會高出銀行的利息,這就是高利貸產生的根源。
借錢之利息高低隻是狹義的貸款,從廣義上來說,借“感情”,借“良心”,借“恩惠”,借“慧眼”,借“方便”等等又算不算是貸“款”呢?
大傢都知道有一個歷史典故,那就是吳起看見一個士兵腳上流膿瞭,於是,吳起就弓著身子用嘴去把這個士兵腳上的膿吸掉瞭,這個士兵傷好後,為瞭感激吳起嘴吸膿之恩,這個士兵就奮不顧身的去英勇殺敵,最後這個士兵戰死瞭,最後是吳起贏得瞭這場戰役,吳起就成瞭歷史長河中的一顆明星,不知吳起去給士兵吸膿算不算是放“款”?而該士兵為瞭感恩奮不顧身的去死戰算不算是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