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小徑紅稀

《踏莎行·小徑紅稀》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作品,被選入《宋詞三百首》。此詞寫暮春閑愁,上闋寫郊外暮春景色,蘊含淡淡的閑愁。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踏莎行·小徑紅稀》
作者: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遊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徑紅稀》意思:
小路邊的紅花日漸稀少,郊野卻被萋萋芳草覆蓋,綠樹成蔭高樓臺榭若隱若現。春風不懂得去管束楊花柳絮,讓它們迷迷蒙蒙亂撲人面。
翠綠的樹葉裡藏著黃鶯,紅色窗簾把燕子隔在外面,靜靜的爐香像遊絲般裊裊升騰。醉酒後一場愁夢醒來時,夕陽正斜照著深深的庭院。
《踏莎行·小徑紅稀》註釋:
①紅稀:花兒稀少。紅,指花。
②陰陰見:暗暗顯露。
③翠葉藏鶯,珠簾隔燕:意謂鶯燕都深藏不見。這裡的鶯燕暗喻“伊人”。
《踏莎行·小徑紅稀》鑒賞:
此詞描繪暮春景色,上片寫郊外景,下片寫院內景,最後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繪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圖:小路兩旁,花兒已經稀疏,隻間或看到星星點點的幾瓣殘紅;放眼一望隻見綠色已經漫山遍野;高臺附近,樹木繁茂成蔭,一片幽深。“紅稀”、“綠遍”、“樹色陰陰”,標志著春天已經消逝,暮春氣息很濃。三句所寫雖系眼前靜景,但“稀”、“遍”、“見”這幾個詞卻顯示瞭事物發展的進程和動態。從“小徑”、“芳郊”、“高臺”的順序看,也有移步換形之感。“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所寫的楊花撲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詞人描繪這一景象時,卻註入瞭自己的主觀感情,寫成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以致讓它漫天飛舞,亂撲行人之面。這一方面暗示已經無計留春,隻好聽任楊花飄舞送春歸去;另一方面又突出瞭楊花的無拘無束和活躍的生命力。這裡雖寫暮春景色,卻無衰頹情調,富有生趣。“蒙蒙”、“亂撲”,極富動態感。“行人”二字,點醒以上所寫,都是詞人郊行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