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古詩《浣溪沙》鑒賞
《浣溪沙》是出自蘇軾的作品。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傢、書畫傢。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浣溪沙
朝代:宋代 作者: 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
鑒賞
蘄水,今湖北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東。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出於箬竹山,溪旁多蘭花,故名曰:蘭溪。此詞是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蘭溪的雨後景色。首句點名瞭蘭溪 得名的緣由——山下溪邊多蘭。同時又點明瞭遊蘭溪的時令。蘭剛發芽,芽雖短,但是生機勃勃長勢很快,一個“浸”字寫盡春蘭的活力。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凈無泥”化用瞭白居易的“沙路潤無泥”。蘇軾將“潤”改為“凈”,更加突出瞭蘭溪的潔凈和一塵不染。“蕭蕭暮雨子規啼”點出瞭凈無泥的原因,同時又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都是寫實。暮春三月,春色正濃,可寫之景可謂數不勝數。但是作者獨取此景,這顯然和他當時的處境和心情有著直接的關系。
但是,蘇軾畢竟是一個“奮厲有當世志”的傑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難道人生就再無少瞭嗎?何必自傷白發,哀嘆衰老呢?集中體現瞭他雖然身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將白發唱黃雞”中的“白發”和“黃雞”都出自於白居易的《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醜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白居易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逝,調子低沉。蘇軾在這首詞中是說不要傷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就一掃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瞭上片“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