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贈闕下裴舍人
這是一首投贈詩。是作者落第期間所作。獻詩給在朝的中書舍人,弦外之音,是希望舍人給予存引。詩通篇表示瞭一種恭維、求援之意,卻又顯得十分隱約曲折,尤其是前四句,雖然是在恭維,由於運用瞭“景語”,便不覺其庸俗瞭。由此頗見錢起嫻熟的藝術技巧。全詩富麗精工,又不流於藻飾堆砌,十分難得。
贈闕下裴舍人
朝代:唐代 作者: 錢起
二月黃鸝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陽。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發對華簪。
註解
1、上林:上林苑。
2、紫禁:皇宮。
3、長樂:唐宮。
4、霄漢:指高空。
譯文
二月時節,上林苑的黃鸝活潑飛鳴;
初曉的紫禁城,灑下一片濃濃春陰。
長樂宮的鐘聲,消失散落花樹叢外;
春雨中龍池旁的柳色,也更濃更深。
春季陽光和暖,驅散不瞭窮途之恨;
仰望霄漢,常懷程昱夢中捧日之心。
十多年來,我獻賦皇上卻未得賞識;
而今白發蒼蒼,愧對你華簪裴舍人。
賞析
開頭四句,詩人象並不在意求援似的,描畫瞭一幅穠麗的宮苑春景圖。那麼,錢起贈詩給裴舍人,為什麼要牽扯上這些宮殿苑囿呢?這就須看看舍人的日常活動情況。原來在唐代,皇帝身邊的職官,有通事舍人,掌管朝見官員的接納引見;有起居舍人,記皇帝的言行;還有中書舍人,凡臣下章奏的接納,皇帝的詔旨的起草,都要通過他的手,軍國大事他都有權參加討論,詔書頒佈時,還得由他簽字。這些“侍從之臣”每天都要隨侍皇帝左右,過問機密大事,其實際權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不難理解,此詩的開頭四句,並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他的目的,是在“景語”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於裴舍人追隨禦輦,侍從宸居,就有不同於一般官員所見的景色進入他的視聽之中。當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時,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鶯;皇帝在紫禁城臨朝時,裴舍人又看見皇城的春陰曉色;裴舍人草詔時,更聽到長樂宮舒緩的鐘聲;而龍池的柳色變化及其在雨中的濃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種景物都隱隱約約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