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經典作品
餘秋雨散文在散文體制上大膽創新,而且極富深刻的人文關懷。他在散文中冷靜地對歷史進行反思,對文化發展具有沉重的憂患意識。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餘秋雨經典作品,希望大傢喜歡。
餘秋雨經典作品:自己的真相
阿姆斯特丹說得上是一個色彩之都。
鮮花出口數量全世界第一,又擁有最會擺弄色彩的倫勃朗和梵高。如果再加上櫥窗裡赤裸裸站立的各種色情女郎,太讓人眼花繚亂瞭。
但是,色彩似乎永遠會帶來麻煩。它會鼓勵混亂、引誘騷擾嗎?也許。
我們到阿姆斯特丹之後立即分兩組拍攝街景,兩輛車停在不同的停車場。一小時後傳來消息,一輛被砸,一輛被撬。我的一臺新買的數碼相機,以及隨隊記者的兩臺手提電腦均不翼而飛。我從希臘開始拍攝的照片,全都貯存在那臺數碼相機裡,這下算是全完瞭。
停車場是收瞭管理費的,卻說這樣的事情他們管不著。其實兩個停車場都不大,裡邊發生的任何事都能一眼看到。
到達才一小時就已經這樣,這個平靜的下馬威使我們對這個色彩之都納悶起來。
到處都在修路,又是陰雨綿綿,幾個肥胖的黑人在小街中狂奔亂叫,似極度興奮又似極度憤怒;吸食大麻的蒼白青年坐在露天木階上手足無措,獨自傻笑;木階下面是河道,有不少船停泊,又有一大堆廢棄的腳踏車在水裡浸泡。
對色彩本身,阿姆斯特丹也產生過很大的混亂,現在好像是為這種混亂後悔瞭,但又有點遮遮蓋蓋。
我是說倫勃朗在這裡的遭遇。
在西方大畫傢中,平生境遇最悲慘的恰恰正是兩個荷蘭人,倫勃朗和梵高。但梵高在阿姆斯特丹的時間不長,境遇中又有較多的時代因素和個人因素,暫且不論;而倫勃朗碰到的實在是一件群體性的審美冤案,而且與這座城市密切相關,在我看來,有點不可原諒。
這件事,略知西方美術史的人都不陌生。但我站在阿姆斯特丹的倫勃朗故居前,忍不住還想復述幾句。
事情發生在一六四二年,倫勃朗三十六歲。這件事給畫傢的後半生全然蒙上瞭陰影,直到他六十三歲去世還沒有平反昭雪。這件事幾乎中斷瞭他靠藝術創作來維持生計的正常生活,窮困潦倒,去世時隻夠花費一個乞丐的喪葬費用。因此,這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厄運,而是通貫一代藝術大師終身的嚴重事件。今天的阿姆斯特丹不應該輕描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