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 詠貧士
《詠貧士七首》這組詩大約作於晉。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陶淵明《詠貧士》,希望對你有用。
陶淵明詩詞《詠貧士》原文:
淒厲歲雲暮,擁褐曝前軒。
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傾壺絕馀瀝,窺灶不見煙。
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言見。
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
陶淵明詩詞《詠貧士》鑒賞:
此詩承《詠貧士·萬族各有托》中的詩句“豈不寒與饑”,先敘貧困饑寒之狀。朔風淒厲,已近歲末。無以取暖的老詩人,隻能擁著粗佈衣服,在前軒下曬太陽。抬眼望去,昔時四院中盛開的花卉已蕩然無存,青蔥的樹木,也成瞭光禿禿的枯條。詩的前四句在嚴冬蕭索景色的襯托中,描出瞭一位貧士索漠的形象。嚴寒襲人,饑更來煎。詩人一生相依為命的酒,現在即使將空壺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來;民以食為天,但飯時已到,看著灶下,卻煙火全消。逸興已消,詩書雖堆案盈幾,卻療不得饑寒,任它胡亂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傾,也無興再去研讀它。五至八句由寒及饑,由景及情,伸足“豈不寒與饑”之意。至於日昃以後,將是又一個黃昏冬夜,如何驅遣,詩人未言,但讀者不難想像。晚歲的陶潛確實困苦之甚,世亂加上荒年,使他早時隻是作為一種理想精神的“甘貧”,成瞭嚴酷的現實,其《有會而作》序雲:“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才通。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歲雲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所述境況正可與此詩相互發明。“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乞食》詩,更描下瞭“不為五鬥米折腰”的詩人,已不得不為生存而告乞求貸瞭。貧,畢竟並不那麼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當初孔子困於陳,資糧斷絕,“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可以這樣窮而安,而己非聖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樣慍惱之心見於言色。不過雖然饑寒,雖有不平,詩人仍不願棄“故轍”而改素志;那麼什麼是詩人的精神慰安呢?末句答道:正依靠古來那許多高風亮節,守窮不阿的“窮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