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鄰傢吹笙 郎士元
《聽鄰傢吹笙》是唐代詩人郎士元的作品。此詩從聽笙寫起,采用側面烘托、聯想想象等方法極其浪漫地創造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意境。學習啦小編為大傢整理瞭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傢喜歡。
《聽鄰傢吹笙》
作者: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傢。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聽鄰傢吹笙》意思:
吹笙的聲音如隔著彩霞從天而來,不知墻外究竟是哪一傢。
重重大門緊鎖無處尋覓,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樹的桃花。
《聽鄰傢吹笙》註釋:
⑴笙: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⑵鳳吹聲:吹笙的聲音。
⑶重門:重重的大門。
⑷千樹花:千桃樹上的花。
《聽鄰傢吹笙》寫作背景:
錢鐘書《通感》一文,列舉李賀等唐代詩人作品,詳細分析瞭“古代批評傢和修辭學傢似乎都沒有拈出”的一種描寫手法,這種手法常用於描寫音樂的篇章。郎士元這首小詩就運用這種描寫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這首《聽鄰傢吹笙》,在“通感”的運用上,頗具特色。
《聽鄰傢吹笙》鑒賞:
這是一首聽笙詩。笙這種樂器由多根簧管組成,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宛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凰鳴(見《列仙傳》)。首句“鳳吹聲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說笙曲似從天降,極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寫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說“此曲隻應天上有”(杜甫)、“如聽仙樂耳暫明”(白居易)來得高妙。將聽覺感受轉化為視覺印象,給讀者的感覺更生動具體。同時,這裡的“彩霞”,又與白居易《琵琶行》、韓愈《聽穎師彈琴》中運用的許多摹狀樂聲的視覺形象不同。它不是說聲如彩霞,而是說聲自彩霞之上來;不是摹狀樂聲,而是設想奏樂的環境,間接烘托出笙樂的明麗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