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塞下曲·其一》鑒賞
作者簡介
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出生於蒲(今山西永濟),祖籍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是范陽盧氏北祖第四房,中國唐朝中期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盧綸曾於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但是安史之亂爆發,未能為官,避亂於江西九江一帶。亂平後,盧於唐代宗大歷年間重新應試,但屢試不第。大歷六年(771年),受宰相元載和王縉先後舉薦,出任集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後升任監察禦史。大歷十一年(776年),元載和王縉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盧綸受此牽連,終身不得重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任昭應縣令,貞元年間入河中節度使渾瑊幕,任檢校戶部郎中,後世遂以盧戶部稱之。盧詩工於寫景,形象鮮明,語言簡練,邊塞詩氣勢不凡,尚有盛唐氣象,其中尤以《塞下曲》數首最為有名。
塞下曲四首
朝代:唐代 作者: 盧綸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林暗草驚風,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鑒賞
此詩一題《和張仆射塞下曲》。詩共六首,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此作為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發號時的壯觀場面。
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仆姑”,是寫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銳。並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燕尾繡蝥弧”(蝥音wù),是寫手執的旗幟。“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幟,《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的形貌,隻是從他身上惹人註目的佩箭、旗幟落筆,而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幹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