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玉階怨》鑒賞
文章分類:古詩典藏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作者簡介
李白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客居魯郡。遊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至天寶初,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讒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亂起,入永王李璘軍幕;及永王為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客死當塗令李陽冰所。唐朝另一詩人白居易詩“但是詩人最薄命,就中淪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涼身世的寫照。但他以富於浪漫主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千古的偉大詩人。
玉階怨
朝代:唐代 作者: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譯文
玉石砌的臺階上生起瞭露水,深夜獨立很久,露水浸濕瞭羅襪。回房放下水晶簾,仍然隔著簾子望著玲瓏的秋月。
註釋
①羅襪:絲織的襪子。
②卻下:放下。
鑒賞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隻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後,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麼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隻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