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
文章分類:詩歌介紹
你也會想看的:關於優美流行的現代詩歌精選

詩歌鑒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傳承文化、豐富學生情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有重要意義。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傢整理的古代詩歌鑒賞,希望大傢喜歡。
古代詩歌鑒賞一:詠史 / 和蕃
朝代:唐代
作者:戎昱
原文:
漢傢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鑒賞
首聯開門見山,直抒歷史。翻開漢王朝的歷史,裡面記載著很多的和親與通婚之事。如漢武帝劉徹將細君嫁到烏孫王國,漢元帝劉奭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於等。這種和親或通婚政策並沒能阻止大漢王朝的衰敗,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頹勢。由此可見,這種計策是極其短見和拙劣的。這裡其實是以漢喻唐。他在這裡回顧瞭歷史上某些“和親”政策的教訓,對它提出瞭尖銳的批評,表明瞭對執行這種政策的鮮明態度。
頷聯單刀直入,詩人在這裡直白地表露瞭自己的觀點,國傢的穩定在於君主的聖明,大臣的賢能,而將一個國傢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和親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極其危險的。實施這種和親政策,正暴露瞭君王的昏庸、將相的無能。詩人洞察和親政策的虛弱,表現出瞭識見的高遠和對時局的憂慮。
頸聯鞭辟入裡,揭露實質。目睹當時的社會事實,詩人痛心疾首,詩人對唐王朝采取這種屈辱的和親、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滿,於是在此直接大膽地給它敲響瞭警鐘,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揭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