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這首五言律詩寫於杜甫逝世前一年。下面請欣賞學習啦小編帶來的杜甫《春望》的內容。
杜甫 《春望》原文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 《春望》譯文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嶽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戰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望淚流滿面。
杜甫 《春望》創作背景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杜甫57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淒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歷三年(768年),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嶽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傢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嶽陽寫下《登嶽陽樓》、《泊嶽陽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嶽陽樓》。
杜甫 《春望》鑒賞
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這是在敘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向往,登上瞭嶽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向往實現瞭,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系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裡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著詩人—起登上瞭嶽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說“今上嶽陽樓”是向往瞭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瞭,這是一聲長嘆,長嘆的內裡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嘆,就像那詠嘆調的引子,開啟瞭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裡還要註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嶽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嶽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瞭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說明瞭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